四月樱,洱海滨,和我一起打卡数字大理
日前,云南日报以《强化应用 开拓创新,大理州以数字经济拓展发展新空间》为题,整版报道了大理州近年来在数字经济建设方面的实践,中国系统作为云南大理州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企业之一,不断加强数字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以丰富的场景应用实践关键核心技术应用,不断提高数字技术基础研发能力与应用能力。
用数字技术在云南大理州“织造”这座城市独有的风花雪月。
四月带来了樱花和春天,偶然在雾色中夹杂的细雨,落在洱海里打着圈远去。空气里充满着淡淡樱花香气,坐在洱海滨,有温暖的春风,还有眼前一望无际的蓝。
然而在之前,洱海也曾一度陷入“危机”中。
那个噩梦,是从“绿湖”之怪开始的
就在某一天,洱海湖面上泛起了层层绿色藻类,它们结块织网般很快蔓延到了大部分湖体。正值夏季,湖水绿浪翻滚不说,带来阵阵的腥臭味道也让附近的居民以及游客叫苦不迭。
到底是为什么,让“绿湖”之怪狠狠抓住了洱海不放呢?
洱海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分,每年的游客高达5000万。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将各类的生活垃圾、生活废水直接或间接排入洱海;洱海旅游区内各种硬件设施、生活设施排出的废水和废弃物也会直接流入湖中;游船造成的漏油事故,交通工具排出的大量尾气,都会给水体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污染,破坏生态平衡,造成水质低下,蓝藻大面积扩散,形成了“绿湖”。
为了改善水质环境,大理州围绕健全法制、统一管理、依靠群众、科技兴海等措施,全面整治洱海污染源。
数字洱海:
打通空间与时间,成为洱海的守护神
为了更好地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洱海治理,大理州开始部署数字洱海的建设,并将其部分系统连接到由中国系统承建大理苍洱云以及理政中心上进行建设。在苍洱云以及理政中心的双重助力下,数字洱海将会完成全空间的治理以及全方位的监测。
全空间治理
01
净化生活空间:让洱海水体更澄澈
建成的洱海流域截污治污体系帮助收集和处理城乡生活污水,让污水有去处,水体有保障。
(具体覆盖了14.7万口农户化粪池、4519公里污水收集管网、19座污水处理厂,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23.75万吨。)
构建的“户清扫、组保洁、村收集、乡镇清运、县市处理”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处理体系,实现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让垃圾废弃物能够循环利用,助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建成了19个垃圾收集中转站和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同时实现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02
优化生产空间:让洱海产地更轻便
在流域内禁止使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减少污染物有害物的产生。禁止在流域内种植高水高肥农作物,削减大蒜种植面积12.36万亩,关停流域内46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奶牛存栏从10万头减少到2.8万头。同时把3个年产500万吨的水泥厂搬迁到流域外。从源头管控不必要消耗,控制生产污染,创造更好的生产条件。
03
拓展生态空间:让洱海环境更绿色
对沿湖1806户、7270人实施了生态搬迁,建成了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为洱海构筑起一道物理隔离生态屏障。同时,建成了4万亩湿地,完成了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关停了流域内57座非煤矿山,全面消除了27条主要入湖河道Ⅴ类及以下水体。全方位管控生态空间,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绿色发展。
全方位监测
建成了覆盖“天、空、地、水”的监测体系,对洱海流域水文、气象、水质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科学治湖、精准治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最高级的浪漫,不是包在纸束里的999朵玫瑰,不是世界尽头里的海誓山盟,它应该是洱海上,蓝色湖畔上映着暖光的玄月,落在树梢上邕邕呖呖的鸟鸣。洱海滨的花大片大片的盛开,时不时落入湖水中的樱花打着转子,给一倾蓝波添上一抹温柔。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珠宝万贯,不如自然浪漫。
数字洱海,数字大理,
带给这世间的美好,未完待续···
推荐阅读